重庆市住建委提出加快建立开放式CIM平台,为城市建设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首页    CIM政策法规    重庆市住建委提出加快建立开放式CIM平台,为城市建设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来源丨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官网

发布丨 CIM小编整理


 

关于印发《2020年建设科技与对外合作工作要点》的通知

 
 
主要内容
 
 

 

一是推进大数据应用。高质量完成城乡智慧建设一期工程,按照“云长制”要求完成业务系统迁移上云,建成大数据中心,依托大数据中心开展智能化应用和社会化服务。启动智慧住建二期工程,统一BIM数据通道应用、统一GIS应用、统一信用应用,完善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能运维、智能管理平台,提升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是推广BIM技术。建成重庆市BIM项目管理平台和BIM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在勘察、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有效传递和实时共享。完善BIM技术推广应用制度,明确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应用BIM技术,引导社会投资项目全过程应用BIM技术。

三是推广建筑业互联网平台。推广腾讯微瓴智能建造平台,推进智能建造平台在工程建造、企业管理、资源调配、运行维护中的应用。推广基于智能制造的建筑业互联网平台,引入工业4.0理念,打造以现代建筑制造流程数字化与业务管控智能化为核心的智能化制造创新模式。

四是开展智能建造试点。以工程项目数字化为重点开展智能建造试点,试点项目参建各方在同一数字管理平台实时交互和工作协同,实现建筑材料、构配件进场质量控制、施工工序控制、质量验收控制及设备管理等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数字化。结合工程项目电子签名签章,实时生成数字城建档案。

五是加强智能管理。建成智能建造监管平台和建筑业主题数据库,依托平台对工程项目实施监管,实现监管内容和监管信息数字化,探索建立智能建造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

六是推进智能制造。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推进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建立装配式建筑项目各类信息生成规则,实现构部件产品的统一编码。建立装配式项目监管平台,集成项目实施信息和生产资源,实现项目在生产、物流和现场的跨部门、跨阶段信息共享。推进构部件模拟装配施工,开展预拼装分析。推广数字扫描技术、智能感应设备、多维条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建立全过程质量数字化信息记录制度,实现构部件的智能管理和质量追溯。

七是推进智能运维。以数据赋能治理为核心,打造基于BIM基础软件的CIM平台,并逐步拓展城市级应用,建设基于数字孪生的新型智慧城市CIM示范项目。

 

通知原文

2020年建设科技与对外合作工作要点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全市建设科技与对外合作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智能建造,强化技术创新和对外交流合作,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坚持将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进一步扩大社会投资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的范围和规模,确保2020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主城区达到30%以上。

一是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完善装配式建筑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确保政府投资或主导的项目以及规定区域内的社会投资项目严格执行装配式建筑相关要求。建立驻厂监造、质量安全管理、竣工验收等管理制度,保障项目质量安全。全年启动建设5个及以上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加强项目技术指导和服务。二是落实相关政策。制定出台将装配式建筑相关要求纳入土地出让条件、装配式建筑商品房预售的具体管理细则,确保配套政策落地见效,推动社会投资项目积极采用装配式建筑,扩大市场规模。三是健全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培育现代建筑产业园,持续发展部品部件生产、设计研发、施工安装产业,大力培育装备制造、物流运输和教育培训等配套产业,完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构建现代建筑产业体系。优化建筑材料、部品部件与工程技术标准之间的衔接,构建标准化、通用化产品体系。全力推进渝北区紫光现代建筑产业园建设,打造线上线下部品部件交易平台和线上技术研发基地。支持申报3—5个国家级示范基地、1—2个国家级示范城市。引导本地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具备设计、施工总承包能力的建筑产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四是推广工业化装修。推进一体化装修模式和集成式厨卫、管线分离等工业化装修新技术应用,力争2020年主城区新建商品房工业化装修比例达到20%以上。发布推进工业化装修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业化装修政策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推动成立工业化装修协会,培育一批装修部品规模化生产企业和装饰装修工程总承包企业。五是提升实施能力。开展装配式建筑技术人员培训和产业工人培训10场次以上,培训人数5000人次以上。推广装配式建筑项目监管平台和部品部件信息管理平台应用,提升项目信息化管理能力。

二、推进智能建造

深入贯彻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推动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突破口,以实施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能运维、智能管理为统领,以实现住房城乡建设全过程各环节数字化应用为抓手,促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形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一是推进大数据应用。高质量完成城乡智慧建设一期工程,按照“云长制”要求完成业务系统迁移上云,建成大数据中心,依托大数据中心开展智能化应用和社会化服务。启动智慧住建二期工程,统一BIM数据通道应用、统一GIS应用、统一信用应用,完善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能运维、智能管理平台,提升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二是推广BIM技术。建成重庆市BIM项目管理平台和BIM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在勘察、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有效传递和实时共享。完善BIM技术推广应用制度,明确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应用BIM技术,引导社会投资项目全过程应用BIM技术。三是推广建筑业互联网平台。推广腾讯微瓴智能建造平台,推进智能建造平台在工程建造、企业管理、资源调配、运行维护中的应用。推广基于智能制造的建筑业互联网平台,引入工业4.0理念,打造以现代建筑制造流程数字化与业务管控智能化为核心的智能化制造创新模式。四是开展智能建造试点。以工程项目数字化为重点开展智能建造试点,试点项目参建各方在同一数字管理平台实时交互和工作协同,实现建筑材料、构配件进场质量控制、施工工序控制、质量验收控制及设备管理等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数字化。结合工程项目电子签名签章,实时生成数字城建档案。五是加强智能管理。建成智能建造监管平台和建筑业主题数据库,依托平台对工程项目实施监管,实现监管内容和监管信息数字化,探索建立智能建造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六是推进智能制造。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推进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建立装配式建筑项目各类信息生成规则,实现构部件产品的统一编码。建立装配式项目监管平台,集成项目实施信息和生产资源,实现项目在生产、物流和现场的跨部门、跨阶段信息共享。推进构部件模拟装配施工,开展预拼装分析。推广数字扫描技术、智能感应设备、多维条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建立全过程质量数字化信息记录制度,实现构部件的智能管理和质量追溯。七是推进智能运维。以数据赋能治理为核心,打造基于BIM基础软件的CIM平台,并逐步拓展城市级应用,建设基于数字孪生的新型智慧城市CIM示范项目。

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紧紧围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中心工作,强化交流合作,持续推进行业科技创新,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优化先进标准供给,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发展。

一是着力实施标准提升。贯彻落实城市提升行动计划相关要求,按照我市“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要求,以绿色化、人文化、智能化、国际化为导向,加大城市提升先进标准供给,推进关键指标提档升级,以标准升级提升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强化工程建设标准监督实施。加强对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指导力度,促进政府标准与社会标准协同发展。推动建立川渝工程建设标准化联盟,促进两地工程建设标准协调发展。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引领。落实激励行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R&D)的政策措施,完成行业研发投入年度任务。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力争培育2个及以上创新型企业。严格执行《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2019年版)》,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工程应用。推进新技术造价定额实施,为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支撑。三是加快推进研究院的建设和运行。协调各方支持,共建重庆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研究院。力争将研究院建成高端研发机构,加快人才引进和项目实施,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将研究院打造成行业协同创新和高端研发人才集聚平台。四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国际化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的沟通与协作,会同相关单位搜集沿线国家工程建设市场及项目管理的相关信息,帮助和支持我市建筑业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关于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的指导意见城市提升动态

 

 
 
主要内容
 
 

 

 

(一)加快平台研发。以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展示空间属性,以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反映构造特征,以AIOT(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Internet of Things,人工智能物联网)活化城市运维功能,以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为主线,全力打造以“GIS+BIM+AIOT”为核心的自生长、开放式CIM平台,并依托CIM平台,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全市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数据。

(二)推动试点示范。以市级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为示范,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物联网规划、建设和应用经验。以“物联网+智慧排水”为试点,在全市排水管网精细化普查基础上,先行开展排水设施物联网建设和应用,不断总结经验并推广至其他专业领域。通过竞争性比选等方式,择优选择一些有创造性、有积极性的区县开展全域性、全专业的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试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完善标准体系。化跨行业、跨部门统筹,协调推进CIM平台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编码标识、接口、数据、信息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发挥市内重点企业和科研单位在标准制定方面的优势,努力推动重庆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承担或参与国家乃至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四)科学有序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类分步骤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对新改扩建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应当按照技术标准和“三同步”原则,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竣工验收物联网,并将物联网数据接入CIM平台对已建的城市基础设施,根据数据集成应用需要,按照重点设施优先、安全设施优先的原则,逐年补齐物联网数据。

(五)提升公共服务。依托CIM平台和物联网系统,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的智能化、精细化管控以及对关联设施运行状态的综合调度,构建更加精准高效和安全可靠的智能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物联网的海量数据优势,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扩展和延伸服务范围,不断满足市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六)培育新兴业态。积极探索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的新型商业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推进应用服务的市场化,带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培育新兴服务产业。鼓励和支持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建材生产、设备制造等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投资、建设和运营。

(七)保障信息安全。不断提高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与数据保护水平,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安全评估机制,有效保障物联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各环节的安全可控。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关系公共安全和广大人民切身利益,其系统解决方案、核心设备以及运营服务必须立足于安全可控。

(八)促进协同共享。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重视信息资源的智能分析和综合利用,避免重数据采集、轻数据处理和综合应用。依托CIM平台,促进不同专业基础设施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通知原文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的指导意见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各区县(自治县)住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万盛经开区、双桥经开区建设局,有关单位:

推进物联网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对于提升建设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目前,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物联网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开启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我市城市基础设施经过多年发展,在数量方面、质量方面均已取得较好成效,但在信息化与智能化方面还存在技术水平落后、系统性不强、信息整合与利用不足、网络信息安全存在潜在隐患等问题。为统筹推进我市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跨行业统筹,完善标准规范,合理规划布局,同步设计施工,保障信息安全,强化资源共享,扎实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打造“万物互联”的城市基础设施数字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推动我市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统筹城市路桥隧、城市排水、城市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各专业领域,合理规划布局,按照“新建设施同步建设,已建设施逐年补齐”的原则,分类分步骤推进物联网建设。

安全可控,资源共享。加强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护,加快建立重庆市城市信息模型管理平台(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CIM平台),整合各专业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数据,并提供共享服务,为城市建设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发挥物联网技术引领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应用,推动建设项目设计、施工、检测、运行和维护水平再提升。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实现物联网在我市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建设和运维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万物互联”的城市基础设施数字体系,并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市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力量。

近期目标。到2025年,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标准体系基本建成,物联网在城市排水、城市路网、公共停车场、城市管网、市政消火栓、海绵城市、综合管廊、黑臭水体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CIM平台上线运行并在整合利用物联网数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平台研发。以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展示空间属性,以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反映构造特征,以AIOT(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Internet of Things,人工智能物联网)活化城市运维功能,以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为主线,全力打造以“GIS+BIM+AIOT”为核心的自生长、开放式CIM平台,并依托CIM平台,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全市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数据。

(二)推动试点示范。以市级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为示范,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物联网规划、建设和应用经验。以“物联网+智慧排水”为试点,在全市排水管网精细化普查基础上,先行开展排水设施物联网建设和应用,不断总结经验并推广至其他专业领域。通过竞争性比选等方式,择优选择一些有创造性、有积极性的区县开展全域性、全专业的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试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完善标准体系。强化跨行业、跨部门统筹,协调推进CIM平台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编码标识、接口、数据、信息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发挥市内重点企业和科研单位在标准制定方面的优势,努力推动重庆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承担或参与国家乃至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四)科学有序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类分步骤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对新改扩建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应当按照技术标准和“三同步”原则,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竣工验收物联网,并将物联网数据接入CIM平台。对已建的城市基础设施,根据数据集成应用需要,按照重点设施优先、安全设施优先的原则,逐年补齐物联网数据。

(五)提升公共服务。依托CIM平台和物联网系统,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的智能化、精细化管控,以及对关联设施运行状态的综合调度,构建更加精准高效和安全可靠的智能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物联网的海量数据优势,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扩展和延伸服务范围,不断满足市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六)培育新兴业态。积极探索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的新型商业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推进应用服务的市场化,带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培育新兴服务产业。鼓励和支持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建材生产、设备制造等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投资、建设和运营。

(七)保障信息安全。不断提高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与数据保护水平,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安全评估机制,有效保障物联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各环节的安全可控。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关系公共安全和广大人民切身利益,其系统解决方案、核心设备以及运营服务必须立足于安全可控。

(八)促进协同共享。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重视信息资源的智能分析和综合利用,避免重数据采集、轻数据处理和综合应用。依托CIM平台,促进不同专业基础设施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三、近期发展重点

(一)物联网+智慧排水。围绕污水、雨水两大排水系统,严格执行《重庆市城镇排水管网监测技术导则》等,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物联网体系,重点加强对水质、水量、液位、(有毒有害)气体、窨井盖位移、(易涝点积水)视频等信息采集和综合应用。同时,综合海绵城市、黑臭水体监测系统,建立集污水收集处理、排水防涝监测与应急响应等为一体的综合调度、集约高效的智慧排水系统。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围绕智慧管网开展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

(二)物联网+智慧路网。围绕设施结构稳定性,加强对高边坡位移,高填方沉降,桥梁与隧道应力、变形、位移,隧道内照明、通风、排水等信息采集和综合分析,建立设施维护管理和结构安全预警系统。围绕城市路网运行状况,利用车联网、RFID等,加强对行人和车的流量、流向等信息采集和综合研判,建立以人的出行为核心的综合交通监测系统,并推进与重庆市智能交通升级改造工程的深度融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面向无人驾驶环境的智慧道路研究与设计。

(三)物联网+智慧停车。围绕停车泊位利用效率,加快完善停车泊位二维、三维GIS信息系统,严格执行重庆市《停车场信息联网技术标准》(DBJ50/T-316-2019),加强对停车泊位占用、空置等信息采集和综合应用,建立全市统一的停车物联网平台,并支持各类智慧停车系统应用,实现资源共享。支持有实力的智慧停车企业开展全市统一的停车物联网平台建设与推广。

(四)物联网+智慧管网。按照《重庆市城市管线综合管理工作方案》,重点加强对电力、通讯、燃气、供水及其他专业管线的空间属性、井盖位移等信息采集和综合应用,并与各管线单位的专业管理系统互联互通,与重庆市城市管线综合管理“e呼通”平台深度融合, 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线综合管理水平。结合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同步加强对综合管廊沉降、温度、湿度、气体、视频等信息采集和综合应用。积极推进市政消火栓加装物联网设备工作,加强对市政消火栓位置、水压、用水等信息采集和综合应用。

(五)物联网+其他城市基础设施。按照“以城市道路为中心、地上地下统筹实施”的原则,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逐步推进照明灯饰、园林绿化、市政环卫、交通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建设并接入CIM平台,重点加强对设施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的信息采集和综合应用,并与上述物联网系统互联互通,最终实现“万物互联”的城市基础设施数字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市住房城乡建委将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纳入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并作为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之一予以重点推进。各区县住房城乡建委负责牵头协调各辖区相关部门和单位,抓好工作落实和项目落地。

(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物联网应用推广、创新激励、有序竞争的政策体系。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区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等方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和应用。加快物联网相关标准、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撑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专利申报、品牌创建、标准制定和规模发展。对主导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事业单位,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有关扶持政策。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物联网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组建重庆市城市信息模型研创中心和重庆市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工程研发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市级科技计划、市级重点工程,培养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物联网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培训,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引进技术和创业团队,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配套企业来渝共谋发展。

各区县住房城乡建委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重要意义的认识,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沟通协调,抓好任务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2020年3月25日 15:1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