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391号提案答复:全面推进物联感知体系建设,CIM平台通过建设已初步建成全市域统一的二三维空间基础底座
来源丨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发布丨 CIM小编
本文字数:1883
阅读时间:2分钟

智能物联是战略新兴产业,也是杭州的优势特色产业,涵盖视觉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网络通信、智能仪表6条产业链。刘捷书记亲自担任链长。2022年以来,刘捷书记2次调研、3次召开专题推进会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有力推动了智能物联产业由串企成链,到聚链成群,再到集群成圈产业更高级形态发展。
一是推动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在制定出台智能物联1个纲领性政策和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个专项支持政策的基础上,2023年又制定出台了《关于高标准建设“中国视谷”高质量发展视觉智能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个专项支持政策,编制印发《杭州市视觉智能(数字安防)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中国视谷”产业发展规划》,初步建立了短期、中期、长期相互衔接,总领、分项、专项梯次配套的“1+4+2”政策体系,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夯实了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二是产业集群建设提档升级。2022年数字安防集群成为全市唯一、全省数字经济领域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成功将数字安防集群更名为视觉智能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编制印发《杭州市视觉智能(数字安防)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推动视觉智能集群由国家级加快向世界级迈进。聚焦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世界级智能物联产业集群,支撑省经信厅完成《浙江省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浙江省智能物联产业集群2024年工作要点》编制,推动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建设由市级层面上升到省级层面。在全省“一核两极多点”总体布局中,杭州作为唯一核心,地位作用更加凸显。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进一步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推动“面向工业环境的高灵敏宽动态图像传感器应用研究及产业化”等82个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攻关项目。20个项目纳入省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清单。之江实验室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18家,排名全国第4位,以“1+2+18+7+N”新型实验室体系构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硬核支撑。加快打造智能物联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发布《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若干政策措施》,新增市概念验证中心创建单位15家,其中智能物联领域4家,探索科技成果有组织转化的新范式。
四是标志性工程加快起势。将“中国视谷”作为智能物联生态圈标志性工程,纳入浙江省与工信部新一轮部省合作协议,入选国家产业名片打造计划首批试点城市。引入浙江视觉智能创新中心负责“窗口园区”实体化运营。窗口园区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217亿元,入选全省首批示范性数字经济产业园。萧滨合作共建的“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开工,成为浙江首个工业上楼3.0项目。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合作,举办了“中国视谷杯”“创客中国”两大全国性大赛,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工业文化中心等专题调研中国视谷。建立“中国视谷”权威发布平台和统一宣传标识,组建“中国视谷”融媒体中心,在央视新闻等发布原创报道30余篇。
五是城市物联底座不断夯实。全面推进杭州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围绕开发部署一套市物联感知基础平台、建设一套感知终端管理台账、完善配套的物联感知基础设施、营造开放权威的物联感知生态圈等重点工作,打造“可感知、可预警、可处置、可闭环、可复盘、安全可靠”的城市物联感知体系。CIM平台通过一二期建设已初步建成全市域统一的二三维空间基础底座,汇集全市域地表影像模型及主城区1000平方公里规模,通过城市大脑汇聚工程建设,城市管理等16大类42小类城市数据落图展示、应用,形成地下隐患智防、综合视频赋能感知、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亚运道路塌陷防治等一批“CIM+”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公共安全图像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视频监控资源接入能力从15万路提升至100万路,资源共享能力从100万路提升至500万路。
六是场景试点应用首创突破。聚焦智能物联赋能制造业“智改数转”、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鼓励各地开展新场景新应用试点示范。成功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推动海康威视、阿里云、中控技术等8家重点企业入选杭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总包服务商,迪普科技等42家智能物联重点企业入选2023年省级数字化服务商,加快向广大中小企业输出解决方案,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布我市六大标志性智能网联车辆应用场景、全国首个中心城区高铁站出行线路,启动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安全监测平台、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先行试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