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住建”现状概览与发展趋势前瞻:以城市信息模型(CIM)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为住建行业提供了全过程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来源丨 中国建设报智慧城市 公众号
发布丨 CIM小编
本文字数:6857
阅读时间:6分钟
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加速推进“数字住建”建设,构建“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大服务惠民”的“一体化”数字住建体系。
我国正在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住建行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数字住建”也成为了推动行业变革的新引擎。信息技术作为住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手,从宏观的城市级监测到微观的建筑单体、工地设备管理,为城市织就了一张数字网络,在建设“数字住建”过程中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实现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添砖加瓦。
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充分发挥信息化赋能作用,扎实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化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1.1 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程度稳步提升
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建成了云架构的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扎实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信息化系统互联互通。统筹建设部、省、市(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大数据中心,有效节约信息化维护管理成本,稳步提高信息数据互联共享程度。当前,正在加快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全业务数字化管理。
1.2 各业务领域信息系统建设初显成效
基础平台方面。创新提出并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
政务服务方面。建成使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并与全国一体化政务平台互联互通。
建筑业方面。建筑业从内部信息化向基于互联网的多方协同转变,从管理信息化向生产信息化转变,在行业监管与服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住房和房地产方面。推进“互联网+网签”,依托全国住房公积金数据系统,构建住房公积金监管服务系统。
城市建设方面。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健全完善信息系统数据共享、更新机制,推动开展智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管理方面。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步伐,全国90%以上的地级城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正在推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村镇建设方面。大力发展适合乡镇的信息化新型管理模式,建立农房建设、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管理系统,实现了相关业务线上全流程管理和检测,建成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1.3 协同共享与惠民便企能力显著提高
开展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企业、人员、信用等基础库建设,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推动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增强政府与群众之间互动交流,大幅提升群众参与度。从用户体验、应用牵引、标准规范、管理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出发,推行移动端公共服务。将移动APP、微信公众号服务纳入各种信息系统建设中,不断拓展服务渠道,实现传统业务系统与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
1.4 标准规范与信息安全体系不断完善
围绕“标准科技创新,建设质量强国”主题,积极开展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有力支撑了新时代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满足了我国工程建设“走出去”需要,初步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
“数字住建”通过数据驱动、技术赋能,助力政府提升了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为建设宜居、智慧、绿色的城市环境提供强大支撑,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强化精细化管理
通过运用CIM、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对城市住建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这使得政府能够精准识别城市住建领域的细微问题,如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状况等,进而制定出针对性强、更为精细的管理策略。
2.2 支持智能化决策
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住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比如,通过智能分析住房需求分布,可以更合理地规划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不同区域的居住需求等。再比如,在房地产市场监管方面,通过分析市场交易数据、价格走势,可以预测市场趋势,为政策调整提供及时的预警和建议,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精准调控。
2.3 实现高效业务协同
“数字住建”推动建设的信息化平台促进了住建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打破了信息孤岛,提升了跨部门协作效率。例如,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可以基于同一平台协同管理,确保项目高效推进,同时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4 推动公众参与与服务优化
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居民能够更便捷地获取住房、公共设施等信息,参与城市管理过程,提高满意度。例如,数字家庭和智慧社区的建设应用,增强了社区的安全、舒适和便利程度,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住房公积金、物业管理等服务的在线化,也极大提升了居民日常办理相关事务的便利程度。
2024年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数字住建”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全面提升“数字住建”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这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住建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蓝图。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加速推进“数字住建”建设,构建“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大服务惠民”的“一体化”数字住建体系。“数字住建”的发展趋势,整体可以总结为以下4个方向:
3.1 “数字住建”建设基础不断夯实
伴随“数字住建”的逐步推进,部、省、市三级数据中心建成,将形成统一行业基础数据库。以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数据为“底板”,推进地方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形成统一的数字底座,进一步助力现有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实现各系统间互联互通。
3.2 业务领域数字化不断推进
围绕住房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集分析研判、监管预警和政务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应用,以数字化支撑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和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服务,推进智慧住区、数字家庭,大力提升住房领域智慧监管、智能安居水平。
同时,打造智联协同的数字工程也是未来发力的方向。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要顺应趋势,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推进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两场联动、智慧监管,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推进建筑领域低碳化数字化协同转型。
在数字城市建设层面,“智慧韧性”是关键词。统筹规划、建设、治理三大环节,加大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行动和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数字化应用,推进城市运行智慧化、韧性化。
构建智管宜居的数字村镇,按照房、村、镇三个层面,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构建“数字农房”“数字村庄”“数字小城镇”,推进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助力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村镇。
3.3 政务运行数字化转型不断加深
通过全面推进住建部门履职和政务运行数字化转型,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务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机关运行效能。通过全面推进住建领域“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推动政务服务效能和质量提升。
3.4 数字化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不断完善
逐步构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政策标准保障体系“两大体系”,同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住建数字化过程中的人员机构配置、工作机制、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工作氛围更加完善。
以城市信息模型(CIM)、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为住建行业提供了全过程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新兴信息技术正植入住建行业的全过程、各方面。
4.1 CIM:奠定“数字住建”的数据基石与应用创新
CIM是新兴信息技术在住建行业应用的一项典范技术,集成了建筑信息模型(BIM)、GIS、物联网(IoT)等技术,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一个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为住建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布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等文件,指导各地开展CIM平台建设。
多地已将CIM作为推动“数字住建”建设的核心内容,积极推进CIM基础平台建设。广州构建“CIM+”多样化应用体系,涵盖“穗智管”城市中枢、智慧工地、城市更新、智慧园区等,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青岛从实用出发,坚持融数据、融平台、融应用的思路,集约建设CIM平台,实现全市各部门共享共用,有力支撑了数字青岛建设 ;杭州利用CIM平台重点实施道路塌陷防治、建设决策支持及房企信用管理等应用场景;上海成立CIM底座建设联盟,共建共享,协同推进CIM底座建设和应用,赋能城市管理与服务创新 ;海南省采用“CIM基础平台”+“特色应用”的建设模式,接入和整合全域全量数据资源,搭建和汇集城市三维数字底板,实现多层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圳建设市区协同的全市域 CIM平台,打造“CIM+”新模式,涉及经济运行、城市建设、民生服务、城市治理、应急安全及生态文明等领域,全面推动城市智慧化转型。各地的具体实践可以总结为表1。
方向 |
内容 |
以CIM为基础构建城市三维数字底座 |
形成包含城市三维模型、地理空间信息、建筑信息、基础设施数据的城市数字孪生,为城市建设和管理决策提供直观、准确的数字基础底座 |
以CIM为基础实现跨部门数据集成与共享 |
CIM平台集成城市各类数据资源,不仅在住建部门,在城市各级部门都有很好的应用,打破数据孤岛,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
基于CIM开展智慧应用场景的拓展 |
基于CIM平台,各地开发一系列智慧应用,如智慧运管、智慧交通、智慧照明、智慧环保、智慧应急等,为城市管理提供了快速响应和精准施策的能力 |
依托建设CIM平台,很好地促进了城市在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在城市设计方面,CIM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对方案进行三维数字化模拟,提前预见建设效果,优化建筑布局、交通流线、公共空间配置等,有效提升城市设计的科学性和公众参与度。在工程的数字化监管方面,通过建设基于CIM的数字工程平台,可以将BIM模型与施工进度、质量检测数据融合,实现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三维数字化展示工程布局、结构算量、结构施工状态,促进工程全数字化管理;通过集成物联网传感器数据,实时监控工地环境、设备状态,确保施工安全与效率,有效缩短工程周期。在住房信息化管理方面,通过CIM技术将城市建筑信息、房产登记、居民服务等多源数据集成,可以实现住房状态实时监控,协助进行房屋安全评估,还能优化住房分配,提高居民服务效率。在绿色建筑及其环境监测方面,可以利用CIM平台进行绿色建筑的综合管理,包括能耗监测、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减排策略制定等,通过数据分析,既能优化建筑设计,又能减少能源消耗,推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管理方面,CIM平台可以集成城市交通、环境、公共安全等多部门数据,实现城市运行的综合监测与智能调度。
4.2 北斗:赋能“数字住建”的时空精准服务与智能管理
北斗导航系统作为我国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借助北斗系统的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等功能,融合通信、遥感、CIM等其它技术,可以应用于城乡建设的全领域、全周期,支撑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发挥其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作为时空信息基准的核心作用。目前,北斗在城乡建设领域应用中,通常以“北斗+”或“+北斗”的形式出现,主要应用在工程测量与管理、房屋建筑安全监测、市政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四个领域。
表2 北斗在住建应用场景
场景 |
应用情况 |
工程测量与管理 |
在工程施工中的动态测量、自动作业和安全预警等场景中,基于在工程现场的人员装备、施工设备、作业车辆上安装的北斗终端,结合其他传感器,实现精细化和自动化施工,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
房屋建筑安全监测 |
在对建筑、房屋、桥梁等重要建(构)筑物的形变和沉降监测的场景中,借助北高精度定位设备,辅以形变、震动传感器,实现对建筑及危险点的形变参数的实时采集,并进行智能预警 |
市政基础设施运行管理 |
在市政基础设施运行场景中,各类物联网传感器结合北斗的高精度定位,可以辅助燃气、排水、供水、供热管网的健康监测,实现问题快速定位,提升市政基础设施风险管控水平和管理效率 |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 |
在城市管理执法、人员、车辆、部件和事件管理等城市精细化管理场景中,借助北斗模块给与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全过程时空标签,实现对城市运行管理服务过程的可视化呈现和统筹调度 |
北斗应用方向涉及工程、建筑、设施、车辆、人员等方面,在具体项目管理中,北斗应用涵盖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等全生命周期阶段。未来,北斗系统将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推动住建行业发展。一是进一步赋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率;二是进一步加强城市运行安全管理能力,基于北斗提供的实时高质量时空信息,为城市韧性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奠定数据基础;三是加速助力工程建设与管理数字化转型,北斗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组合将加速建筑业转型升级,支撑装配式工作,实现物资的准确追踪和管理,为野外作业等提供导航监测短报文通信等服务。
4.3 InSAR :拓展“数字住建”的大尺度监测与智能风险评估
遥感在城市监测和管理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遥感观测数据可为城市建设典型要素提取、城市体征感知分析提供支撑。InSAR技术作为一种主动式空间对地微波遥感技术,少受云雨等条件影响,可以大范围、低成本及高空间分辨率获取地面高程或形变信息,得到了迅猛发展,在住建行业的应用正逐渐展现出其无可比拟的价值与潜力,尤其是在城市监测与风险管理领域。InSAR通过发射雷达波并接收反射信号,利用两幅或多幅雷达图像之间的相位差,高精度地探测地表毫米级的细微形变,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城市住建安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雷达眼”。
InSAR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评估与维护提供支撑。在城市基础设施维护方面,InSAR技术能够对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线路等关键基础设施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导致的地基沉降、结构变形等问题,为维护决策提供精确数据支持。例如,地铁隧道施工期间,InSAR能连续监测周围地表形变,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对周边建筑物造成不良影响。InSAR为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提供预警。InSAR技术能够有效监测滑坡、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前兆,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为灾害预警系统提供重要信息。结合GIS和地质知识,可以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住建项目的破坏。InSAR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依据。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地沉降是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质量的重大问题。InSAR能够大范围、长期跟踪监测城市土地沉降情况,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准确的土地稳定性评估,避免在不稳定的地基上进行建设,减少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此外,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的沉降速率,可辅助政府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InSAR为建筑物健康监测提供技术抓手。InSAR技术可用于高楼大厦、历史建筑等的健康状态监测。通过对建筑物细微形变的持续跟踪,可以及早发现因材料老化、结构损伤或地下活动引起的异常变化,为建筑物的安全评估提供数据支持,确保公共安全。此外,InSAR与北斗系统的融合应用,是现代城市形变监测的一大创新。北斗系统提供的高精度时空信息与InSAR的空间覆盖能力相结合,形成了时空一体化的监测网络,不仅提高了形变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还能够在应急响应、灾害评估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为住建行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高效的监测管理手段。
总之,InSAR技术在住建行业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城市监测与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智能化时代,其高效率、高精度的特点为城市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推动住建行业迈向智慧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力量。
正是通过这些前沿新兴信息技术与住建行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住建行业正在从传统的“砖瓦堆砌”迈向以数据驱动、智能优化的“数字住建”新篇章。
面对“数字住建”的快速发展与广阔前景,会有更多的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数字住建”工作中,共同为这个行业作出贡献,在这一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企业和个人需把握机遇、稳健前行。
5.1 持续学习与技术创新
“数字住建”要充分应用GIS、BIM、AI、大数据、云计算、雾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服务数字化,企业与个人需不断学习最新的科技知识与技能,保持技术敏感度,积极探索如何将这些技术有效应用于住建项目的设计、施工及运维各阶段,以创新驱动发展。
5.2 注重数据治理与安全
数据会成为“数字住建”的核心要素,也是数字住建工作的基础,企业和个人要充分认识到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重视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发挥好数据要素报酬递增、低成本复用等特点,以数据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住建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推动住建行业的深刻变革。
5.3 强化跨界合作与生态构建
“数字住建”的复杂性要求行业内外开展广泛合作。企业应寻求与科研机构、高校、IT企业、政府部门等多方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共赢的生态系统。个人也应培养跨学科合作能力,既懂住建行业的业务,又熟悉信息化专业知识,成为连接不同领域知识的桥梁。
5.4 聚焦用户需求与体验
无论是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还是好城区,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民。企业和个人在推进数字化过程中,应始终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用户体验,增强服务的人性化和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