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信息中心于静主任,畅聊AI、CIM与数字住建

首页    CIM访谈    住建部信息中心于静主任,畅聊AI、CIM与数字住建

来源丨 超图软件集团 公众号

发布丨 CIM小编


本文字数:7017

阅读时间:7分钟

 
 
 
 
 

于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主任

 

住建,即住房和城乡建设,顾名思义,涵盖了对住房以及城乡地区进行规划、建设、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是国家发展的脉搏,牵动着千家万户梦想。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住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数字住建”也成为了推动行业变革的新引擎。

 

2022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提出“要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举全行业之力打造‘数字住建’”;2023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再次对深化“数字住建”作出部署,为加快推动“数字住建”落地实施明确了方向和路径。“可以说,当前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对数字化的要求已经贯穿于各个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主任于静表示。

 

“数字住建”的发展趋势已经初露端倪,但在这一趋势背后仍是一片广阔而未曾尽探的领域。特别是GIS和AI等新技术的融合,给“数字住建”带来怎样的新变化?行业如何应用新技术并在“数字住建”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又该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数字住建”一体化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于静展开了对话。

 
 
 
 

 

 
 
 
 
 
 

全方位寻求突破,推动“数字住建”

 
 
 
 
 
 

 

“数字住建”正逐步推进,构建“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大服务惠民”的“一体化”数字住建体系,是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超图通讯
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对深化“数字住建”发出有力号召并作出整体部署。“数字住建”在未来几年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于静:谈及“数字住建”的发展趋势,整体可以总结为四大特征:

一是“数字住建”建设基础不断夯实。伴随“数字住建”的逐步推进,部、省、市三级数据中心建成,将形成统一行业基础数据库。以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数据为“底板”,推进地方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形成统一的数字底座,进一步助力现有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实现各系统间互联互通。

二是各业务领域数字化不断推进。围绕住房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集分析研判、监管预警和政务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应用,以数字化支撑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和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服务,推进智慧住区、数字家庭,大力提升住房领域智慧监管、智能安居水平。

同时,打造智联协同的数字工程也是未来发力的方向。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要顺应趋势,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推进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两场联动、智慧监管,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推进建筑领域低碳化数字化协同转型。

在数字城市建设层面,“智慧韧性”是关键词。统筹规划、建设、治理三大环节,加大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行动和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数字化应用,推进城市运行智慧化、韧性化。

构建智管宜居的数字村镇,按照房、村、镇三个层面,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构建“数字农房”“数字村庄”“数字小城镇”,推进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助力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村镇。

三是政务运行数字化转型不断加深。通过全面推进住建部门履职和政务运行数字化转型,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务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机关运行效能。通过全面推进住建领域“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推动政务服务效能和质量提升。

四是数字化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不断完善。逐步构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政策标准保障体系“两大体系”,同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住建数字化过程中的人员机构配置、工作机制、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工作氛围更加完善。

超图通讯
《“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化规划》提出要构建“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大服务惠民”的一体化数字住建体系。为了更好地完成数字住建“一体化”工作,行业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于静:构建“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大服务惠民”的“一体化”数字住建体系,是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结合已发布的《“数字住建”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行业可以重点从以下方面推进有关工作:

首先,要深化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各级主管部门要通过构建住建大数据中心,整合行业内散落的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难点在于数据清洗、整合及标准化处理,既要确保数据质量和时效性,同时还要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数据资源治理整合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设定具体目标,逐步推进,方便及时调整策略。

其次,要全面构建统一支撑平台。各级主管部门要落实《“数字住建”基础平台技术导则》的实施,建设部、省、市三级“数字住建”基础平台体系,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数据共享、系统集成、业务协同和安全运维提供平台支撑。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形成国家、省、市三级CIM基础平台体系,为“数字住建”建设提供统一数字底座。

再次,加快智慧化应用开发。行业企业要利用AI、GIS、BIM等技术,开发智能审批、质量安全管理、智能运维等应用,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坚持信息系统的集约化建设,推动技术创新与实际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进行持续的技术迭代和更新。注重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设计服务流程,确保数字服务便捷、高效,收集用户反馈,持续优化改进。

另外,推进政企合作与生态构建。行业各主体探索建立开放的合作平台,吸引技术公司、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多方参与,鼓励创新,通过试点项目来验证新技术和新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多渠道争取建设资金,合理分配资源,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除此以外,还要推动人才培养与组织变革。要加强人员培训和引入,促进数字化观念转变,培养跨学科人才,同时推动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数字化适配变革,提升住建系统人员的数字化技能。

超图通讯
参照“数字住建”当前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您对参与其中的企业或者个人有哪些建议?

于静:面对“数字住建”的快速发展与广阔前景,首先我们欢迎广大的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数字住建”工作中来,共同为这个行业做出贡献,在这一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企业和个人需把握机遇、稳健前行,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持续学习与技术创新。“数字住建”要充分应用GIS、BIM、AI、大数据、云计算、雾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服务数字化,企业与个人需不断学习最新的科技知识与技能,保持技术敏感度,积极探索如何将这些技术有效应用于住建项目的设计、施工及运维各阶段,以创新驱动发展。

注重数据治理与安全。数据会成为“数字住建”的核心要素,也是数字住建工作的基础,企业和个人要充分认识到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重视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发挥好数据要素报酬递增、低成本复用等特点,以数据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方式深刻变革。

强化跨界合作与生态构建。“数字住建”的复杂性要求行业内外开展广泛合作。企业应寻求与科研机构、高校、IT企业、政府部门等多方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共赢的生态系统。个人也应培养跨学科合作能力,既懂住建行业的业务,又熟悉信息化专业知识,成为连接不同领域知识的桥梁。

聚焦用户需求与体验。无论是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还是好城区,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民。企业和个人在推进数字化过程中,应始终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用户体验,增强服务的人性化和便捷性。

 

 

 
 
 
 
 
 

从“打基础”到“起高楼”,CIM平台全面发展

 
 
 
 
 
 

 

在落实数字住建的过程中,各地基于CIM平台呈现出多样化、创新性的特色,体现了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理念。

 

超图通讯
CIM平台为“数字住建”奠定了数据、技术和应用层面的坚实基础。当前CIM平台建设成果如何?

于静:自2020年以来,住建部先后发布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技术标准》等文件,指导各地开展CIM平台建设。平台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多地已将CIM作为推动“数字住建”建设的核心内容,很好地促进了城市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各地的具体实践可以总结为三个方向:

首先,以CIM为基础构建城市三维数字底座。多个城市如广州、上海、深圳、重庆等,已成功建立CIM基础平台,形成了包含城市三维模型、地理空间信息、建筑信息、基础设施数据的城市数字孪生,为城市建设和管理决策提供了直观、准确的数字基础底座。

其次,以CIM为基础实现跨部门数据集成与共享。CIM平台通过集成城市各类数据资源,不仅在住建部门,在城市各级部门都有很好的应用,如规划、建设、交通、环保等,打破了数据孤岛,实现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例如,深圳推进的“地、楼、房、权、人”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就是数据集成应用的样例。

此外,基于CIM开展智慧应用场景的拓展。基于CIM平台,各地开发了一系列智慧应用,如智慧运管、智慧交通、智慧照明、智慧环保、智慧应急等,通过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决策服务等,为城市管理提供了快速响应和精准施策的能力。

超图通讯
基于CIM平台等设施,各地在落实数字住建的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特色?

于静:在落实数字住建的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CIM平台建设呈现出多样化、创新性的特色。举一些例子,广州构建“CIM+”多样化应用体系,涵盖“穗智管”城市中枢、智慧工地、城市更新、智慧园区等,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青岛从实用出发,坚持融数据、融平台、融应用的思路,集约建设CIM平台,实现全市各部门共享共用,有力支撑了数字青岛建设;杭州利用CIM平台重点实施道路塌陷防治、建设决策支持及房企信用管理等应用场景;上海成立CIM底座建设联盟,共建共享,协同推进CIM底座建设和应用,赋能城市管理与服务创新;海南省采用“CIM基础平台”+“特色应用”的建设模式,接入和整合全域全量数据资源,搭建和汇集城市三维数字底板,实现多层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圳建设市区协同的全市域CIM平台,打造“CIM+”新模式,涉及经济运行、城市建设、民生服务、城市治理、应急安全及生态文明等领域,全面推动城市智慧化转型。可以说,各地在工作推进中都保留了各自的特点,体现了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理念。

超图通讯
据您所知,在基于CIM平台等设施推进“数字住建”建设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共性的误区与难题?应该如何改进?

于静:“数字住建”是各地都在大力探索和推进的重要方向。在这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城市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

首先是在平台建设中,存在重视觉,轻应用的误区。一些城市在CIM平台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应用侧需求,过于追求视觉感受,导致资源浪费和平台难以落地。

其次,平台建设依旧存在数据孤岛问题。尽管CIM平台建设目标是打破信息孤岛,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部门间壁垒、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数据共享仍面临挑战。

同时,还出现了技术和人才短缺的问题。CIM平台建设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和专业人才,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另外,各地还面临平台持续运营与维护成本高的难题。CIM平台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长期的投入与产出比考量也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难题。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为了能更好地使用CIM平台推进“数字住建”,我建议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以应用为导向,注重实际应用场景的开发。要从解决城市管理和居民服务的实际需求出发,逐步推进CIM平台建设,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

加强数据标准与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促进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的形成,以此确保数据流通的高效与安全。

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对CIM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特别是在BIM、GIS、IoT、大数据分析等领域,通过校企合作、职业培训等方式提升人才储备。

政企合作与技术创新。探索政府与企业合作新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和技术力量,共同推进CIM平台建设和技术创新,减轻财政压力,同时保持技术的先进性。

持续优化与迭代。建立平台的持续优化机制,根据应用反馈和城市发展的新需求不断调整和升级,确保CIM平台的长期有效运行。

超图通讯
目前CIM平台应用情况如何?请您结合具体场景讲述一下。

于静:当下CIM平台的应用,已经广泛渗透到城市建设管理的多个方面,为城市建设、管理及运维提供了强大的数字化支撑。比如,在城市设计方面,CIM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对方案进行三维数字化模拟,提前预见建设效果,优化建筑布局、交通流线、公共空间配置等,有效提升(城市设计的)科学性和公众参与度。

在工程的数字化监管方面,通过建设基于CIM的数字工程平台,可以将BIM模型与施工进度、质量检测数据融合,实现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三维数字化展示工程布局、结构算量、结构施工状态,促进工程全数字化管理;通过集成物联网传感器数据,实时监控工地环境、设备状态,确保施工安全与效率,有效缩短工程周期。

在住房信息化管理方面,通过CIM技术将城市建筑信息、房产登记、居民服务等多源数据集成,可以实现住房状态实时监控,协助进行房屋安全评估,还能优化住房分配,提高居民服务效率。

在绿色建筑及其环境监测方面,可以利用CIM平台进行绿色建筑的综合管理,包括能耗监测、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减排策略制定等,通过数据分析,既能优化建筑设计,又能减少能源消耗,推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管理方面,CIM平台可集成城市交通、环境、公安等多部门数据,实现城市运行的综合监测与智能调度。

 

 

 
 
 
 
 
 

GIS融合AI,助力“数字住建”高效发展

 
 
 
 
 
 

 

GIS融合AI等新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住建基础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效率,也可以用于分析城市发展趋势,为城市运行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超图通讯
您之前提到,要利用GIS、AI等技术加快智慧化应用开发。GIS融合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怎样推动“数字住建”落地,请展开讲讲。

于静:谈到GIS,又可以回到我们的CIM平台。CIM平台为“数字住建”奠定了数字基础,而GIS是CIM平台的三个主要组成之一,是CIM空间数据管理、智能分析和展示的重要技术手段。详细来说,GIS为CIM提供了基础的空间框架,如同人的骨架,支持了BIM、IoT及其他来源的数据在统一的框架下集成,这是CIM平台构建的数字基础。此外,基于GIS的空间数据管理能力,使得城市海量数据特别是遥感等空间数据得以有序组织和高效存储。同时,GIS还为CIM平台提供了基础地图和空间分析工具,结合CIM平台的实时数据,能够为城市运行管理、防灾减灾提供更全面的决策支持。

而GIS融合AI等新技术,可以很好地赋能“数字住建”建设。从技术角度来说,GIS融合AI等新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住建基础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效率,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自动识别和分类遥感影像,可以加快房屋、市政设施等基础数据要素的更新速度。结合AI的分析算法,可以更智能地进行城市预测分析,为城市管理和防灾减灾等提供支持。

从应用场景角度来说,GIS结合AI可以用于分析城市发展趋势,为城市运行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比如,GIS与AI的融合能够实现对施工进度的智能监控,自动识别施工进展、安全隐患等问题,及时通知管理者,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安全事故。GIS与AI技术的融合,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如智能导航、公共设施查找、社区活动推荐等,通过分析居民行为模式,优化社区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增强社区治理能力。

超图通讯
聚力打造“数字住建”,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途径。“数字住建”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助力政府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于静:打造“数字住建”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步骤,“数字住建”通过数据驱动、技术赋能,助力政府提升了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为建设宜居、智慧、绿色的城市环境提供强大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细化管理的强化。通过运用CIM、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对城市住建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这使得政府能够精准识别城市住建领域的细微问题,如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状况等,进而制定出针对性强、更为精细的管理策略。

智能化决策支持。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住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比如,通过智能分析住房需求分布,可以更合理地规划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不同区域的居住需求等。再比如,在房地产市场监管方面,通过分析市场交易数据、价格走势,可以预测市场趋势,为政策调整提供及时的预警和建议,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精准调控。

高效业务协同。“数字住建”推动建设的信息化平台促进了住建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打破了信息孤岛,提升了跨部门协作效率。例如,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可以基于同一平台协同管理,确保项目高效推进,同时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公众参与与服务优化。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居民能够更便捷地获取住房、公共设施等信息,参与城市管理过程,提高满意度。例如,数字家庭和智慧社区的建设应用,增强了社区的安全、舒适和便利程度,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住房公积金、物业管理等服务的在线化,也极大提升了居民日常办理相关事务的便利程度。

超图通讯
数字住建在智慧住建中处于什么位置?发挥着怎样的价值?

于静:目前还没有智慧住建的提法,但智慧化是数字住建发展的趋势,是在系统和数据互联互通基础上,对数据更深度的分析和智能应用。数字住建是住建行业数字化的基础,其中主要的一项工作是开展行业数据资源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通过统一数据编码和建立多级数据中心,整合住建领域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的全量汇聚和集中管理,这为智慧化提供了全面、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使城市管理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城市运行状况,为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2024年7月21日 15:43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