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090号提案的答复:推进市级CIM平台优化升级,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CIM底座

首页    CIM行业动态    对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090号提案的答复:推进市级CIM平台优化升级,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CIM底座

来源丨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发布丨 CIM小编

本文字数:3612

阅读时间:3分钟

 

 

“关于在建筑施工行业推广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的提案”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您对建筑施工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的痛点堵点问题进行了客观翔实的分析,就建筑施工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未来应用的方向和益处进行了全面梳理,并从技术研发、搭建平台、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围绕您的建议,我委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教委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已积极吸收采纳,并不断推进相关工作。

相关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抓住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坚持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相结合,在以数字化驱动行业转型升级,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通过出台政策、搭建底座、建设平台、培养人才,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持续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2021年,我委成立了推进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会同本市城建领域各委办局广泛开展调研,编制发布了2021- 2023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至2023年底已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科学谋划住建行业2024-2026年数字化转型工作,我委于去年下半年开展了下一轮行业数字化转型调研,分析评估上一轮数字化转型主要成效、突出问题,立足新形势、新需求,起草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实施方案》明确了到2026年的总体目标,基本形成上海“数字住建”“4321”整体框架,初步实现住建行业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物联+数联+智联”整体格局,提出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开展数字工程领域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全面推进BIM深化应用,大力培育智能建造产业基地,建设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推进建筑低碳化数字化协同应用。目前,《实施方案》已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完成了专家咨询论证,计划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审。

(二)加快建设行业数字底座。为统筹市、区、园区三级CIM平台建设,解决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制度壁垒,我委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于2022年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上海城市信息模型(CIM)底座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充分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归集全市白模、精模、地下管线与构筑物、区域CIM、工程建设BIM等三维数据以及燃气、交通路况等IOT数据,完成数据汇聚与管理、数据查询与可视化等五类基础功能开发,实现数据二三维一体化、动态静态一体化、地上地下一体化、分层分级可视化展示等分析能力,基本建成住建行业CIM平台。当前,CIM+应用已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城市体检、城市更新、韧性城市、城市管理精细化等领域率先发挥了作用,基于CIM平台的二三维空间数据、模型数据、城市体征数据,初步形成了城市体检—项目行动库—城市更新—城市体检的城市治理闭环管理。为打通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数据通道,我委还牵头组建了“上海市CIM底座建设与应用联盟”,推动CIM底座共建、共享、共用。

(三)人工智能大模型推广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提升设计效率、施工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的作用已逐渐得到共识。我委正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之中,以进一步推动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2023年,我委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规划资源局联合制定印发了《上海市全面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深化应用的实施意见》(沪住建规范联〔2023〕14号),提出要“持续完善基于BIM和AI技术的智能辅助审查、验收系统”,并明确了要升级完善标准和评价体系,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软硬件产品。同时,我们还支持本地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从建筑设计优化、结构分析、能耗模拟到施工过程管理等多个方面,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在BIM技术中的应用研究,积极推动基于人工智能的BIM技术在地标建筑和重大工程项目中的试点应用。

(四)工地安全数字化场景应用。根据住建部“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互联网+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和差异化监督方式,实现‘智慧’监督”的要求,自2019年开始我委推进“上海市住建领域‘一网统管’工地安全管理场景”建设,依托3000多个在监在建工地、8万多名项目管理人员在线使用、五方参建单位同时加入的“上海市建筑工地安全监管平台”微信小程序,建立全市工地安全管理统一监管平台。逐步探索出“扬尘在线监测场景”“关键岗位人员到岗履职场景”“深基坑在线监测”三个“智慧工地”应用场景,并实现全市范围内的全覆盖应用,将管理模式从行业管理延伸至跨企业管理、跨项目管理,形成“工地自治小闭环、政企协同中闭环、跨部门联动大闭环”的工地监管模式,及时预控预警,提高隐患排查治理效能,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促进智慧场景应用与业务流程再造融合,于2023年编制印发了《市智慧工地建设指引(试行)》《市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市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建设实施细则(试行)》,建立具有前瞻性的智慧工地建设架构,不断挖掘实战管用的工地管理应用场景。

(五)推出“大模型”支持政策。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大模型”)是人工智能从专业智能走向通用智能的关键技术,可通过智能识别专业图纸、生成三维模型、智能审图、工地安全等应用,赋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上海鼓励并推动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新兴技术赋能建筑等传统行业,市经济信息化委等四部门于2023年11月联合制定发布了《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2023-2025年)》,提出推进重大应用场景建设,加速供需对接,支持大模型在制造、建筑等行业应用;加大投入力度,全方位推动大模型及相关领域发展,进一步做强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更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大对本市人工智能产业的资源投入力度。

(六)加强数字化创新人才培养。市教委会同我委共同加强BIM技术基础应用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实操开展校企合作,支持高校加强BIM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引导职业学校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建立校企合作和BIM学科专业体系,本市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和职业院校已经开设BIM相关专业或课程。通过结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项目实训、专业课程学习、国际合作交流、组织高峰论坛等多种方式,建立实训体系,培养一批精通全过程工程建设管理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积极推动本市高校加快智能建造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升级改造传统住建类专业,优化重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造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新模式。2023年,上海建科集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城建职业学院3家单位牵头、71家单位参与,成立了上海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共同体。

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待《上海市住建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年)》审议通过正式印发实施后,我委将立足《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推进新一轮住建行业数字化转型,结合您提出的建议,与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教委等部门通力合作,在已开展的工作基础上,重点围绕健全标准、搭建平台、落实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建筑施工行业的应用,为促进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发挥引领作用。

(一)持续深化统一开放的行业数字底座。推进市级CIM平台优化升级,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CIM底座,全面提升底座的泛在通用性、智能协同性和开放共享性。探索人工智能AIGC、大模型等新技术,支持仿真模拟与虚实交互,构建权威、轻量、开放、易用的城市服务应用体系。推进市、区、街镇三级CIM平台协同,构建覆盖全市的CIMCIM应用体系,鼓励各区、街镇、开发区及企业运用CIM平台拓展业务。进一步支撑“CIM+”应用,鼓励支持行业和企业结合CIM+产业领域特点,开展市场化、专业化运作。

(二)健全完善行业数据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标准建设,坚持标准引领,加快构建数字孪生和元宇宙基础设施,建立统一、开放、可操作的数字底座建设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数据标准体系、项目编码规则,优化完善BIM标准体系,指导企业和参建各方编制企业级、项目级应用标准,结合智慧工地的特点,构建“数据采集、场景应用、智慧评价”的智慧工地标准体系框架。

(三)加大“大模型”创新应用支持力度。继续加大推进力度,优化政策环境,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以期在人工智能与BIM技术的融合应用上取得更多突破。持续营造开源大模型行业应用创新生态,探索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危险作业等场景的应用,以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带动建筑施工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数字化人才。继续延续“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推广模式,坚持“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完善从基础应用到高端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体系和考核体系,致力打造人才高地,推动深化应用。加快推动高校探索人工智能与建筑施工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推动高校与人工智能企业、建筑公司等开展建筑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人才培训交流等方面合作,为建筑施工行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024年7月16日 16:5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