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295号提案的答复:构建全市统一的城市地下空间,并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深度融合
来源丨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发布丨 CIM小编
本文字数:2842
阅读时间:2分钟
“关于利用地下空间建设防灾设施 提高城市发展韧性与灾害应急能力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2006年,上海市建立了“地下空间管理联席会议”制度,2014年,市地空联办职责由市民防办移交至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负责本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的综合协调。根据《上海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地下空间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对公众开放的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的地下空间,和其他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地下空间。按照工程性质,可分为民防工程、普通地下室和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量已达1.54亿平方米。
连续18年来,市地空联办紧守安全底线,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级安全责任,狠抓检查考核,在健全完善普查统计机制、科学编制推进体系建设、构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市民参与共治共管等方面创建了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上海模式,有效提高本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保障本市地下空间运行管理的安全有序,提高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水平。
(一)完善制度修订标准,落实综合协调职能
2014年市地空联办职责移交至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后,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积极推进《上海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办法》《上海市地下空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023)》的修订工作。市地空联办每年组织召开联络员会议及相关业务专项培训,对年度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开展专业能力培训。
(二)做好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日常检查工作
2015年以来,市地空联办牵头,会同市地空联办成员单位于年度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地下空间安全使用联合大检查20余次。牵头编制印发《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工作考核办法(2016)》,组建工作巡查组,监督指导各区地空联办开展日常工作,实地抽查地下空间近800个,下发监督检查告知单150余份,均要求相关区地空联办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督促整改并按时反馈。各区地空联办每年平均实地检查地下空间2万个,出动近1.5万人次,发现并落实各类隐患整改1000余处,开展各类专项应急演练100多次。
(三)做好社会宣传及满意度调查工作
针对社会普遍对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参与度不高、对地下空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认知度不够的问题,市地空联办配合市防汛办制作地下空间防汛防台宣传片,向各区人流密集商圈和轨道交通站定向投送,并向市民群众发放各类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知识宣传手册。同时,自2016年起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本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社会满意度调查,2023年测评结果为86.72分,总体上呈现逐年增长态势。通过调查发现各区目前安全使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为改进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工作提出参考性建议,有效提高了本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四)做好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工作
2016年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对“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升级改造工作,满足管理实际需要。同时根据本市“一网通办”工作要求,将本市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相关数据成功迁移至电子政务云平台,行政审批事项“普通地下室使用备案”实现全程网办、电子发证,审批时间、材料“双减半”。目前,累计在线办理普通地下室使用备案1000余件。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推动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结合本市实际,下一步拟开展如下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启动《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修订工作。开展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专项规划研究编制。重点围绕提升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加强重点地区的地下空间联通度、促进存量地下空间充分利用等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地下空间利用效率。加强对城市地下空间从规划、建设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配合市规划资源局做好《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立法调研工作。
二是进一步摸清家底,建立本市地下空间风险评估标准体系。积极开展本市地下空间资源及设施普查,依托上海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构建全市统一的城市地下空间及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数据库,并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深度融合,建成满足设施规划建设、运行服务、应急救灾等工作需要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系统互联互通和设施运行风险的预判和处置。在开展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地下空间安全风险隐患清单,研究制定地下空间风险评估和改造标准,为消除城市地下空间潜在隐患提供技术依据,加强对设施运行风险的预判和处置。
三是加强物联监测,研究开发地下空间安全管理应用场景。积极推进全市地下空间及基础设施权属单位对智能化设备的安装运用,根据目前城市发展需要,加大研究防护设备相关物联设施的力度,拓展智慧应用场景数量,提高地下空间管理精度。建成互联互通的设施智能感知网络,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及市政基础设施数据实时动态管理,有效提高对地下空间内设施运行状况和实时动态的监测功能,及时预警各类突发事件的产生,完成地下空间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
四是提升城市韧性,优化地下空间应急管理机制。根据《上海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积极推动地下空间安全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动态衔接,强化地下空间应急救援的统筹指挥和救援力量协同,部署落实市地空联办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组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地下空间责任主体单位加强预案演练,积极联合属地街镇共同建立防控工作机制,强化预案和演练在目标和能效上的协调一致。积极开展全民普惠性公益安全教育宣传,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治理。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地下空间安全责任保险等,探索研究巨灾保险,完善补偿机制,形成安全管理与保险服务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五是保障地下交通,推进轨道交通安全防御工作体系建设。深刻吸取近期国内外多地地铁雨水倒灌事件教训,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落实问题整治闭环,强化轨道交通灾害天气防御水平。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做法,推进防汛防台标准化建设进程,充分考虑极端灾害天气的影响,进一步细化防汛防台应急预案,不断规范防汛防台逐级响应和应急处置要求,提升防汛防台体制体系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延伸探索季节性保障工作标准,基于上海市面临的气象灾害种类及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生产实际需求,逐步加强对防寒防冻、防高温等季节性运营保障工作标准的研究固化,建立健全季节性运营保障工作体系,不断提升上海轨道交通防御各类灾害天气的能力,从源头管控灾害天气风险。
六是安全常抓不懈,持续做好地下空间防汛工作。突出安全重点,针对个别地下空间使用或管理单位防汛意识不强、预案制定流于形式、地下空间排水泵年久失养、排水管道和集水井淤积严重、进出口挡水板和应急排水泵等物资数量不足或品种不全的问题,加强跟踪督查。就医院和学校地下设施、地铁轨交、大型地下交通枢纽、大型地下商场及小区地下停车库等地下空间防汛安全检查整治重点区域,落实汛期24小时值守制度,按制定的防汛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演练,确保紧急状态下反应及时、处置有力、救助有序,保障地下空间平安度汛。